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2:17 点击次数:156
这一周时间称得上是世界航天“黑色周”了!
来自中国、美国和欧洲的三枚火箭似乎商量好了,统一都在末级上出现了问题。
欧洲的阿丽亚娜六号和美国猎鹰9号刚失利,我国民营航天发射的双曲线一号也出故障了!
2024年7月11日,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的双曲线一号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缓缓升起,却未能如愿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。
2019年首飞成功后,接下来的2年里连续三次发射失利,2023年遥六(第5发)、遥七(第6发)取得2连胜,标志着“双曲线一号”火箭进入连续成功的新阶段,两次发射成功后,眼看进入2024年了,第一次发射就又失败了。
5年时间里,胜败交织,成功发射的只有3次!
一个月以前,天兵科技也在河南巩义发生了火箭试车“意外”起飞的事故。
这一系列事件,如同连环扣般,将民营航天的脆弱与坚韧同时展现在了世人面前。
在过去的一年里,称得上是我国民营火箭企业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天兵科技打破了全球新兴航天企业首发液体火箭全败的魔咒,蓝箭航天更是以人类首次液氧甲烷火箭入轨的壮举,让世界为之侧目。
中科宇航、星河动力、东方空间……这些名字,无一不在都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,为我国民营航天营造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然而,短短半年不到,这些曾被视为希望之星的企业却连遭挫折,这到底是什么原因?
说到底,这背后,既有航天事业本身的高风险性作祟,也有民营企业在技术、资金、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所致。
航天,这个挑战人类能力极限的领域,其“高风险”的标签从未褪色。即便是技术成熟的SpaceX,其猎鹰9号火箭的可靠性也仅达到99%左右,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,都是无数次失败经验的累积与技术的不断迭代。
对于我国民营航天企业而言,它们虽然拥有来自国家航天队伍的“溢出”人才,但在团队实力、资金、设施、规章制度等方面,仍与国家航天队伍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博士、硕士的数量虽多,但分配到具体子型号上的力量却显得捉襟见肘。
因此,在火箭综合性能和成功率上,民营航天企业自然也难以做到国家航天任务那样稳的一批。
过去,我们发射火箭都讲究“万无一失”!为了成功,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,为了稳妥可靠,一个型号任务要测试N次,才能退到发射塔架上执行发射任务。
但民营航天呢?有多少企业等得起?
严格来说,我国民营航天企业从2014年才开始起航,作为民营企业,研发火箭要花钱,储备人才也要花钱,购置设备和物料更需要反复投资摸索尝试。
时间紧、任务重,技术能力相对薄弱,这些也都是摆在民营航天企业面前的难题。
企业一旦遇到“发射失败”案例,有没有钱继续投入,能不能爬起来继续“试一把”都要打个问号,根本不可能做到民众期待的“百发百中”。
回顾近期发生的两次重大事件,无论是巩义试车的意外起飞,还是双曲线一号火箭的发射失利,民营航天企业都暴露出了不同的问题。
技术可行性上到底有没有做完论证?管理和技术上是否严格要求并充分落实了?
屡屡“失误”不可怕,挫折与失败,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。
马斯克搞航天以来不知道失败过多少次,每次都从失败中获取新的数据,分析数据改善后续发射任务技术要求,这才是我们的民营航天应该学习借鉴的。
这次发射失利,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。
但看到这种消息,还是希望大家都能理解,多给一些机会,或许他们才能有一个闪耀星辰的未来!